小儿麻疹有何特点

时间
2008-04-08

1、

小儿麻疹有何特点

麻疹是儿科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传染性强,临床上以发烧,上呼吸道炎症,麻疹粘膜—又称克氏斑(Koplik)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,我们国家在1964年泛用麻疹减毒法疫苗以后,麻疹的发病率明显降低。麻疹是由麻疹病毒而传染,麻疹是传染源,患儿从接触后7天至出疹5天均有传染性,病毒存在于眼结膜,鼻,咽和气管的分泌物中,通过打喷嚏,咳嗽和说话由飞沫传播。

既往1-5岁小儿发病率高,但减毒活疫苗为接种后,发病率明显下降,但因免疫力不持久,发病年龄后移,发病在未接种疫苗的学龄儿童,免疫效的十几岁的儿童及年青人多见。既往认为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的抗体,生后4-6月内有被动免疫,因而6个月的孩子麻疹少见,但目前从研究资料来看,1963年以后出生的育龄妇女,其血清中麻疹病毒保护性抗体滴度低,来自疫苗诱导,因而通过胎盘传递的抗体少,生后婴儿体内麻疹保护性抗体很快下降,生后婴儿体内麻疹保护性抗体很快下降,生后6个月,达不到保护作用,因而也说明目前在6个月婴儿即能患麻疹的原因。既往认为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,但近来发现,在血清麻疹病毒抗体阳性的个体,再次接触麻疹病毒,可以出现无症状的二次应答,而且从这些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麻疹病毒,这就是另一种传染源了。

麻疹潜伏期10天-14天,也有短到7天的,此时可有低烧,其后即发烧长吭,咳嗽,流涕,流眼泪,畏光,咽疼,以口眼症状为突出,继之可在上下唇粘膜可见到,在出疹前24-48小时见到克氏斑,即小白点周围有红晕,位于两颊,发烧3-4天后可见皮疹,出疹期发烧明显,可高达40度,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处出现,继颈部,面部,24小时通及躯干,四肢,3天后可在足底手心均可见红色斑丘疹,有的融合成大片状,其历时3-4天,以后皮疹即逐渐消失,皮肤可留有糠麸状脱屑及色素沉着,7-10天痊愈。

但有不典型的麻疹,如轻型麻疹,在经过注射两种球蛋白或成人血的孩子,感染麻疹后,仅有轻度发烧,皮疹很少,病程一周,无合并症,也还有中毒症状较重的麻疹,麻疹呈出血状,且伴有鼻衄,吐血,血小板减少等症状,死亡率高。若是注射过麻疹减毒疫苗者,无典型的克氏斑,皮疹,只有测麻疹抗体滴度才能确诊。

若成人患麻疹,肝损害率高,胃肠症状重且有肌肉痛,关节痛,眼痛。

2、

麻疹可能有哪些合并症

麻疹病毒可引起呼吸道炎症,如喉炎,气管炎,肺炎等疾病,其中喉炎最为严重,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,气管炎及肺炎除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外,还可合并细菌感染,另外还可有中耳炎症等。

麻疹病毒还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合并症。

麻疹脑炎,多在发疹后2-5天再发烧,出现神经系统症状,意识障碍,惊厥,昏迷等症状。

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,大多在发病后数年,多在5-15年开始发病,可有惊厥,行为轻度改变,学习障碍,继而智力低下,肌阵挛,即有意识障碍昏迷,去大脑强直,还要注意麻疹患儿原有潜在性结核,可因麻疹免疫抑制引起活动结核发生。

3、

如何预防麻疹

要降低麻疹的发病率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,可采用被动免疫,: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,给予免疫血清球蛋白0.25毫升/公斤,可预防发病,若给予0.05毫升/公斤,可减轻症状,若超过6天,用上述方法无效,也可用成人血肌肉注射,被动免疫仅维持8周,以后要再主动免疫接种预防。主动免疫,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注射,是非常主要的措施,由于免疫后血清阳性率不是100%,且随时间延长,免疫效应可减弱,1983年美国免疫咨询委员会提出,4-6岁儿童在进幼儿园或小学前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,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度进行麻疹疫苗免疫。除主动和被动免疫外还要注意对传染源的控制,更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者,一般病人隔离期是出疹后5天,若有肺炎延长到10天,接触麻疹者要隔离3周。还要注意阻断传染途径,病人的衣物要彻底消毒,小孩尽量少去公共场所,减少感染机率,冬春季节室内注意通风,托幼学校集体机构,注意室内紫外线消毒。

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,营养供给均衡,生活要规律。